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例,急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者一般發(fā)病前1-3周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誘發(fā)因素,常見的有病毒感染。目前已發(fā)現(xiàn)多種病毒與ITP的發(fā)病有關(guān),其中包括皰疹類病毒、人類微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和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血小板減少,其機理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
1、巨核細胞受侵犯:病毒與細菌侵入骨髓,其不斷復制及產(chǎn)生的毒素直接損害了巨核細胞的增生成熟能力,使其產(chǎn)生血小板的功能受損,血小板產(chǎn)生減少。
2、免疫機制的作用:病原體進入人體內(nèi),作為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繼而同由脾臟等產(chǎn)生的抗體結(jié)合,或者是免疫復合物通過血小板Fc受體與血小板結(jié)合,被人體內(nèi)的巨噬細胞識別、吞噬,使血小板的破壞比正常人增多。另一方面,在人體受到病毒感染時,巨噬細胞上的Fc或C3b受體數(shù)量增加,親和力升高,使血小板更易破壞。
3、病原體的影響:病原體可通過釋放的各種毒素,使血小板在血液中被激活,發(fā)生聚集而遭到破壞,導致循環(huán)中血小板的減少。
116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1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638次瀏覽 2024-01-05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1次瀏覽 2025-08-01
0次瀏覽 2025-08-01
4367次瀏覽
4425次瀏覽
4227次瀏覽
4436次瀏覽
4424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