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帶損傷
72次播放 2024-11-30
62929次播放 2022-06-02
62485次播放 2021-11-02
相關語音 更多
相關醫(yī)生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59152次瀏覽 2025-07-02
18128次瀏覽 2021-03-15
52472次瀏覽 2020-08-19
相關問答 更多
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可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關節(jié)穩(wěn)定性測試及癥狀評估綜合判定。
醫(yī)生通過觸診腫脹壓痛部位、觀察淤血范圍判斷損傷位置,常見于距腓前韌帶和跟腓韌帶。
X線排除骨折,MRI可清晰顯示韌帶撕裂程度,超聲檢查適用于動態(tài)評估韌帶連續(xù)性。
前抽屜試驗檢測距腓前韌帶松弛度,內翻應力試驗評估跟腓韌帶功能,陽性提示Ⅲ度損傷。
Ⅰ度損傷僅局部壓痛,Ⅱ度伴關節(jié)腫脹和活動受限,Ⅲ度出現(xiàn)明顯關節(jié)不穩(wěn)和負重困難。
急性期遵循RICE原則處理,慢性不穩(wěn)需康復訓練,嚴重斷裂建議關節(jié)鏡韌帶修復術,恢復期避免跳躍運動。
腳踝韌帶損傷通常建議優(yōu)先選擇核磁共振檢查,必要時可輔助CT檢查。主要影響因素有韌帶損傷程度、骨骼受累情況、檢查目的、經(jīng)濟成本。
核磁共振對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清晰顯示韌帶撕裂或斷裂程度,適用于評估韌帶完整性。輕度損傷可考慮超聲檢查。
若懷疑骨折或骨挫傷,CT能更準確顯示骨質細節(jié)。核磁共振可同步評估骨髓水腫等骨損傷。
術前評估需核磁共振明確韌帶解剖位置,復查時根據(jù)情況選擇CT觀察骨愈合狀態(tài)。
核磁共振費用較高但無輻射,CT成本較低但存在電離輻射,需權衡利弊選擇。
急性期建議制動并冰敷,恢復期可進行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訓練,飲食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
后交叉韌帶損傷的核磁表現(xiàn)主要有韌帶連續(xù)性中斷、信號異常、周圍軟組織水腫、關節(jié)腔積液等。
核磁影像可見韌帶纖維完全或不完全斷裂,表現(xiàn)為T2加權像高信號影,急性期可能伴有局部出血征象。
損傷韌帶在T1加權像呈等或低信號,T2加權像及脂肪抑制序列呈明顯高信號,提示水腫或出血改變。
韌帶周圍軟組織在T2加權像顯示片狀高信號,可能伴隨腘窩脂肪墊模糊等繼發(fā)改變。
膝關節(jié)腔內出現(xiàn)T1低信號、T2高信號的液體聚集,積液量多提示急性損傷可能。
建議患者避免劇烈運動,及時就醫(yī)評估損傷程度,必要時需進行韌帶重建手術。
健康資訊 更多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