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75510次播放 2021-12-29
76032次播放 2021-12-29
56323次播放 2019-12-30
相關語音 更多
相關醫(yī)生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68708次瀏覽 2025-07-28
14278次瀏覽 2021-05-17
16747次瀏覽 2021-04-09
相關問答 更多
消化道出血可通過內鏡下止血、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急性胃黏膜病變、消化道腫瘤等原因引起。
內鏡下止血是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法,適用于活動性出血或可見血管殘端的情況,常用方法包括注射止血、電凝止血、鈦夾止血等。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出血原因,可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止血藥物如血凝酶、酚磺乙胺,以及降低門脈壓力藥物如生長抑素。
介入治療適用于內鏡治療失敗或無法進行內鏡治療的患者,通過血管造影明確出血部位后,可進行栓塞治療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
手術治療適用于大出血危及生命或反復出血的患者,常見術式包括胃大部切除術、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部分腸切除術等。
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禁食至出血停止,恢復期選擇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飲食,定期復查內鏡評估治療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預后與出血原因、治療時機及基礎疾病控制有關,輕癥患者經規(guī)范治療多可痊愈,重癥可能遺留貧血或需長期隨訪。
消化性潰瘍出血預后較好,5年復發(fā)率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再出血風險高,需持續(xù)監(jiān)測門脈壓力。
24小時內內鏡下止血成功率高,延遲治療可能導致失血性休克,增加多器官功能衰竭風險。
合并肝硬化或惡性腫瘤患者預后較差,需同時控制原發(fā)病;單純應激性潰瘍出血停藥后復發(fā)率低。
出血量超過1000ml可能繼發(fā)缺血性心肌損傷,合并吸入性肺炎者死亡率顯著升高。
恢復期建議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遵醫(yī)囑定期復查胃鏡及血常規(guī)監(jiān)測。
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急性胃黏膜病變、消化道腫瘤等原因引起。
胃酸分泌過多或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胃十二指腸黏膜損傷,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可使用奧美拉唑、鋁碳酸鎂、膠體果膠鉍等藥物抑制胃酸并保護黏膜。
門靜脈高壓致使食管下端靜脈叢破裂,常見于肝硬化患者,突發(fā)大量嘔血,需緊急使用生長抑素、特利加壓素降低門脈壓,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
非甾體抗炎藥或酒精刺激導致胃黏膜廣泛糜爛出血,伴上腹灼痛,建議停用誘因藥物并使用雷貝拉唑、硫糖鋁、康復新液促進黏膜修復。
胃癌或結腸癌侵蝕血管引發(fā)慢性失血,可能伴隨消瘦、貧血,需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晚期可聯合卡培他濱、奧沙利鉑等化療藥物。
出現嘔血或黑便應立即禁食,保持側臥位避免誤吸,盡快就醫(yī)完善胃鏡或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
健康資訊 更多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