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里寶寶老是拉肚子可能由母乳成分變化、喂養(yǎng)不當、乳糖不耐受、腸道感染、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哺乳方式、補充乳糖酶、抗感染治療、回避過敏原等方式改善。
1、母乳成分變化:
產后初期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較高,可能刺激新生兒腸道蠕動加快。母親飲食中攝入過多生冷或高脂食物也會改變乳汁成分。建議母親保持飲食清淡,避免進食可能引起腸脹氣的豆類或乳制品。
2、喂養(yǎng)不當:
過度喂養(yǎng)會導致嬰兒消化系統(tǒng)負擔過重,未充分消化吸收的乳汁進入結腸后發(fā)酵產氣。哺乳時應按需喂養(yǎng),控制單次哺乳時間在15-20分鐘,哺乳后豎抱拍嗝10分鐘有助于減少吞入空氣。
3、乳糖不耐受:
部分嬰兒腸道內乳糖酶分泌不足,無法完全分解母乳中的乳糖。這類患兒排便常呈泡沫狀并伴有腸鳴音亢進。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嘗試添加乳糖酶制劑或暫時改用低乳糖配方奶過渡。
4、腸道感染:
輪狀病毒或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時會出現(xiàn)蛋花湯樣便,可能伴隨發(fā)熱和嘔吐。需進行大便常規(guī)檢查確診,輕癥可通過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嚴重感染者需使用蒙脫石散等腸道黏膜保護劑。
5、過敏反應:
對母乳中某些蛋白質過敏時,除腹瀉外還可能出現(xiàn)濕疹或血便。常見過敏原包括牛奶蛋白和雞蛋蛋白。母親應嚴格回避可疑過敏食物2-4周,必要時在兒科醫(yī)師指導下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月子期間需特別注意嬰兒臀部護理,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清洗并涂抹含氧化鋅的護臀霜。觀察記錄排便次數和性狀變化,若出現(xiàn)持續(xù)水樣便、尿量減少、精神萎靡等脫水表現(xiàn),或腹瀉超過1周未緩解,應及時就醫(yī)進行糞便檢查和電解質檢測。保持哺乳母親充足休息和均衡營養(yǎng),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有助于改善母乳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