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縮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的區(qū)別
非萎縮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胃黏膜病理變化、病因及癌變風險,前者以炎癥細胞浸潤為主,后者伴隨腺體減少或消失。
1、病理特征:
非萎縮性胃炎表現為胃黏膜充血水腫,存在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浸潤,但腺體結構完整。萎縮性胃炎則出現胃腺體數量減少、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黏膜層變薄,屬于癌前病變。
2、病因差異:
非萎縮性胃炎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或飲食不當引發(fā)。萎縮性胃炎除上述因素外,長期自身免疫反應(如抗壁細胞抗體攻擊)是重要誘因,且病程常超過10年。
3、癥狀表現:
兩者均可出現上腹隱痛、飽脹感,但萎縮性胃炎患者更易伴隨貧血、舌炎等維生素B12缺乏癥狀,胃酸分泌功能明顯下降可能導致食欲減退、消瘦等全身癥狀。
4、診斷方法:
胃鏡結合活檢是金標準,非萎縮性胃炎可見黏膜紅斑或糜爛,萎縮性胃炎需通過病理確認腺體減少程度。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和胃泌素-17檢測有助于判斷萎縮范圍。
5、癌變風險:
非萎縮性胃炎癌變率低于1%,而萎縮性胃炎年癌變率達0.1%-0.3%,伴腸化生或異型增生時風險遞增。定期胃鏡監(jiān)測對萎縮性胃炎患者至關重要。
日常需避免高鹽、腌制食品攝入,增加新鮮蔬果比例,戒煙限酒。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適量飲用低咖啡因飲品,萎縮性胃炎患者建議補充鐵劑及維生素B12。兩者均需保持規(guī)律進食習慣,避免空腹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規(guī)范根除治療。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