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腫瘤
75317次播放 2021-06-09
93727次播放 2021-06-09
53022次播放 2019-12-30
相關語音 更多
相關醫(yī)生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63601次瀏覽 2025-07-10
57379次瀏覽 2020-02-18
51401次瀏覽 2020-02-13
相關問答 更多
腎腫瘤術后復查項目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腎功能評估和腫瘤標志物檢測。
術后需定期進行腹部超聲、CT或MRI檢查,監(jiān)測腫瘤是否復發(fā)或轉移,影像學檢查可直觀顯示腎臟及周圍組織情況。
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基礎檢查,評估機體整體狀況,實驗室檢查能發(fā)現貧血、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
通過血肌酐、尿素氮及腎小球濾過率等指標,評估剩余腎功能,腎功能評估對指導后續(xù)治療有重要意義。
檢測特定腫瘤標志物水平變化,輔助判斷腫瘤復發(fā)風險,腫瘤標志物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術后應遵醫(yī)囑定期復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觀察排尿情況及身體不適癥狀,及時與主治醫(yī)生溝通復查結果。
右腎腫瘤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血尿、腰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下降等表現,嚴重者可伴隨貧血、骨痛等轉移癥狀。
無痛性肉眼血尿是典型表現,可能與腫瘤侵犯腎盂黏膜有關。需進行尿常規(guī)、泌尿系超聲等檢查,藥物可選用卡介苗、吉西他濱、舒尼替尼等。
持續(xù)性鈍痛多因腫瘤增大牽拉腎包膜導致,晚期可能出現劇痛。建議完善CT或MRI檢查,鎮(zhèn)痛可選用對乙酰氨基酚、曲馬多、嗎啡等。
腫瘤直徑超過5厘米時可能觸及質硬包塊,需與腎囊腫鑒別。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藥物輔助治療包括阿昔替尼、培唑帕尼等靶向藥物。
晚期可能出現發(fā)熱、乏力、消瘦等副腫瘤綜合征,與腫瘤代謝產物或免疫反應有關。需綜合評估后選擇腎部分切除術或根治性腎切除術。
發(fā)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診泌尿外科,通過增強CT等明確診斷。日常注意避免吸煙、接觸化學毒物等危險因素,術后定期復查腎功能及影像學檢查。
腎腫瘤術后需注意傷口護理、飲食調整、定期復查和適度運動,以促進恢復并降低復發(fā)風險。
保持手術切口清潔干燥,避免感染,遵醫(yī)囑更換敷料,出現紅腫滲液及時就醫(yī)。
術后初期以低鹽優(yōu)質蛋白飲食為主,逐步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限制高嘌呤及腌制食品。
按醫(yī)囑進行影像學檢查和腎功能監(jiān)測,術后1-3個月首次復查,后續(xù)每半年隨訪一次。
術后2周可開始散步等低強度活動,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逐步恢復體能。
術后需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睡眠,出現血尿或腰痛等癥狀應立即就診,長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預后。
健康資訊 更多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