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或癥狀,一提起治療腹瀉大家肯定會想到打針輸液這些西醫(yī)治療方法,其實中醫(yī)也可以治療腹瀉,它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可是大家心里還是會有疑問,腹瀉中醫(yī)可以治好嗎,答案是一定的,下面就是一些中醫(yī)治療腹瀉的方法。
中醫(yī)有治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但除了上述九法外,本文講述其他方法如下:
一、養(yǎng)陰法治療泄瀉
無濕不成泄,腹瀉會耗氣傷陰,但陰虛也會影響水谷之運化而致泄瀉,此為陰津虧損,陽失陰助,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以滋陰補液不失為治療陰虛腹瀉的方法之一。
1、肺陰不足,燥火內(nèi)動腹瀉:癥見便泄急迫、胸悶微咳、口干喜飲、舌紅少苔,脈虛細(xì)數(shù)。治宜輕清涼潤(沙參、麥冬、五味子、百合、天花粉、蘆根)。
2、脾陰不足,水谷不化腹瀉:癥見便溏、粘滯不爽、便次不多、唇頰淡紅、手心灼熱、口干不欲飲、舌淡紅或嫩紅少苔、脈虛細(xì)略數(shù)。治宜甘淡微寒清潤脾土、滋補脾陰,用藥宜平宜淡(人參、茯苓、山藥、白術(shù)、扁豆、炙甘草、石斛、玉竹、黃精、芡實、連肉)。
3、胃陰不足五更泄瀉:癥見黎明即腸鳴泄瀉、量多、納呆、口唇干裂、口渴欲飲、心煩、舌紅赤無苔少津,脈沉細(xì)數(shù)。治宜養(yǎng)胃陰清胃火,佐以健脾止瀉,可用玉女煎加減(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淮山、連肉)。
4、腎陰不足泄瀉:癥見凌晨臨廁為多、量少、質(zhì)稀粘或稠、小腹隱痛及其他腎虛表現(xiàn)。治宜滋補腎陰,峻補其腎,常用藥物如沙參、黃精、石斛、玉竹、烏梅、白芍、芡實、五味子、百合等,但注意用藥時需注意配伍,即峻補時配伍調(diào)氣而不香燥之品(綠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樸花、枇杷葉)。
二、從肺論治泄瀉
泄瀉多責(zé)之于脾腎與肝諸臟功能失調(diào),但肺主治節(jié),為水之上源,肺之宣降失調(diào)也可引起脾之運化和肝之疏泄功能失調(diào)而致泄瀉。
1、主以補肺次以健脾治久瀉:癥見久瀉不愈、氣短乏力、口咽干燥、苔少質(zhì)嫩,脈細(xì)等。證屬肺虛不主治節(jié),脾不健運。
2、補肺溫腎治五更瀉:多見于慢支咳嗽伴慢性結(jié)腸炎患者,表現(xiàn)為黎明腹痛泄瀉,肢冷、氣短乏力、咳吐痰濁,語言低微,脈虛無力等。證屬肺腎兩虛,通調(diào)失司,大腸失于固澀。
3、宣肺疏肝治久瀉:見于慢性泄瀉久治不愈或反復(fù)發(fā)作,伴胸悶、脅脹、脘悶不舒、咳嗽、毛發(fā)不榮等。證屬肺失宣降、肝脾不和。
4、清肺潤燥治泄瀉:癥見腹瀉、咳嗽、胸悶氣急氣逆、痰白粘量少、午后潮熱、身倦神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濡數(shù)等。
中醫(yī)治療對身體傷害小,有治療徹底,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5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594次瀏覽 2024-01-05
4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1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5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649次瀏覽 2023-08-15
3265次瀏覽 2024-11-26
3297次瀏覽 2024-11-10
3276次瀏覽 2024-10-29
3387次瀏覽 2024-12-31
3263次瀏覽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