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對1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技術成功率進行分析,觀察近期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期間收治的Fontaine分級Ⅰ-Ⅳ級糖尿病患者150例(176條患肢),采用以介入治療為主治療。觀察技術成功率、并發(fā)癥、臨床療效、踝/肱指數(shù)、治療血管再狹窄等。
結(jié)果:150例患者(176條患肢)共進行187次介入治療,161條患肢治療成功,技術成功率為91.4%,無嚴重并發(fā)癥。患者手術成功后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術前所有患者ABI為0.34±0.27,成功治療術后ABI為0.96±0.24。共有134例患者(153條患肢)經(jīng)術后隨訪,平均隨訪5個月(1-16個月),術后1個月、6個月ABI比值為0.88±0.34、0.71±0.26;超聲檢查示術后隨訪期間有21例(13.7%)治療血管再狹窄或閉塞,其中11例(7.2%)再次行介入治療。
結(jié)論: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行介入治療手術技術成功率較高、并發(fā)癥較低、療效確切,可作為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首選治療。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提高閉塞性病變的手術成功率和術后治療血管的通暢率。
糖尿病足為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繼發(fā)于周圍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糖尿病足往往最終導致截肢。PAD患者每年的截肢率約為1.8-11.4例/10000,其中糖尿病患者占48%,因此日益受到重視。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和壞疽等,病變部位以股腘動脈及以下為主。治療方法主要有外科手術、藥物治療、干細胞移植、介入治療等。介入治療由于療效確切、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在高齡、身體條件較差的患者中應用,因此在臨床正逐漸的取代傳統(tǒng)外科手術用于糖尿病PAD患者的治療。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以長段病變多見,需要反復多次擴張阻斷血流,可能為先前研究療效欠佳的部分原因。近年來隨著專用于下肢動脈的小口徑、長球囊等系列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可較容易的通過長段閉塞病變,減少擴張次數(shù),甚至可擴張足踝部以下動脈,技術成功率、臨床療效均有顯著的提高。其中以經(jīng)皮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最為常用。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265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600次瀏覽 2023-08-23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0次瀏覽 2025-05-10
3189次瀏覽 2024-11-17
3230次瀏覽 2024-12-07
3175次瀏覽 2024-11-14
3107次瀏覽 2025-01-27
3153次瀏覽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