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可能導致腸穿孔,但概率較低。腸穿孔的常見原因主要有機械性損傷、炎癥性腸病、腸道腫瘤、缺血性腸病、醫(yī)源性操作等。
1、機械性損傷
尖銳異物或暴力外傷可直接刺穿腸壁。誤吞魚刺、棗核等異物可能劃傷腸道,腹部撞擊傷或穿刺傷可能破壞腸管結構。這類損傷通常伴隨突發(fā)劇烈腹痛、腹膜刺激征,需緊急手術修補。
2、炎癥性腸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引起腸穿孔。慢性炎癥導致腸壁潰瘍加深,終穿透全層。患者多有長期腹瀉、血便史,急性發(fā)作時可能出現高熱、腹脹。需使用美沙拉嗪腸溶片、潑尼松龍片等藥物控制炎癥,嚴重時需切除病變腸段。
3、腸道腫瘤
結腸癌或直腸癌晚期可能浸潤穿透腸壁。腫瘤組織壞死或梗阻導致腸腔內壓力增高,均可引發(fā)穿孔。常見于老年患者,多有消瘦、排便習慣改變等前驅癥狀。確診后需根據分期選擇性手術或姑息治療。
4、缺血性腸病
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會導致腸壁缺血壞死。動脈硬化、房顫患者易發(fā)生,表現為突發(fā)絞痛后出現血便。早期可使用尿激酶注射液溶栓,大面積壞死需切除壞死腸管。
5、醫(yī)源性操作
腸鏡檢查或灌腸操作不當可能造成穿孔。器械直接損傷或注氣壓力過高均可導致,多發(fā)生于腸道結構異常者。操作后出現持續(xù)腹痛需警惕,部分病例可通過禁食、抗生素保守治療,嚴重者需手術修補。
預防腸穿孔需避免吞食尖銳異物,炎癥性腸病患者應規(guī)范用藥,中老年人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出現持續(xù)腹痛、板狀腹等表現時須立即就醫(yī),禁食并保持平臥位。術后恢復期需逐步過渡飲食,從流質開始,避免過早攝入粗纖維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