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性周圍動脈粥樣硬化可通過踝肱指數(shù)測定、超聲多普勒檢查、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等輔助檢查明確診斷。
1、踝肱指數(shù)測定
踝肱指數(shù)測定通過比較踝部與上臂的血壓比值評估下肢動脈血流情況。該檢查無創(chuàng)且操作簡便,數(shù)值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動脈狹窄或閉塞。檢查前需靜息10分鐘,避免吸煙或飲用含咖啡因飲料。結果異常時需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確認病變范圍。
2、超聲多普勒檢查
超聲多普勒利用高頻聲波顯示血管形態(tài)及血流速度,可清晰觀察動脈管壁粥樣斑塊位置、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變化。檢查前無須特殊準備,但肥胖或血管鈣化可能影響成像質量。該技術對股腘動脈等淺表血管診斷準確性較高。
3、CT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實現(xiàn)三維血管重建,能精確顯示動脈狹窄長度、鈣化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檢查前需評估腎功能,避免造影劑腎病風險。該技術對主髂動脈等深部血管病變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存在輻射暴露問題。
4、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無需電離輻射,利用磁場和射頻波生成血管圖像,特別適合腎功能不全患者。可多平面顯示血管解剖結構,但對鈣化灶敏感性較低。檢查前需移除金屬物品,體內有起搏器或金屬植入物者禁用。
5、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通過導管注入造影劑直接顯示血管形態(tài),可同時進行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治療。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需評估出血風險和造影劑過敏史。適用于計劃血運重建的重度狹窄或閉塞病例。
確診后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戒煙并保持適度步行鍛煉。每日檢查足部皮膚狀況,避免外傷感染。飲食選擇低鹽低脂高纖維食物,如燕麥、西藍花等。定期復查血管功能,出現(xiàn)下肢靜息痛或潰瘍需立即就醫(yī)。遵醫(yī)囑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不可自行調整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