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140/90毫米汞柱屬于高血壓1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主要有未服用降壓藥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家庭自測血壓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日間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或24小時平均值≥130/80毫米汞柱。
根據(jù)新高血壓防治指南,診室血壓140/90毫米汞柱已達到高血壓1級診斷標準。若家庭自測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或24小時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日間均值超過135/85毫米汞柱,同樣符合高血壓診斷。診斷需排除白大衣高血壓等特殊情況,建議在不同日期進行三次測量確認。
該血壓值屬于1級高血壓,但需結合其他危險因素進行心血管風險分層。若合并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危險因素,可能被評估為中高危人群。年齡超過65歲或存在靶器官損害表現(xiàn)者,其風險等級會相應提高,需要更積極的干預措施。
多數(shù)1級高血壓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可能出現(xiàn)輕微頭痛、頭暈、頸部發(fā)緊等非特異性表現(xiàn)。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可能逐漸出現(xiàn)視力模糊、胸悶、夜尿增多等靶器官損害癥狀。值得注意的是,癥狀嚴重程度與血壓數(shù)值不一定成正比。
對于1級高血壓患者,建議行3-6個月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限制鈉鹽攝入、控制體重、規(guī)律運動等。若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或生活方式干預后血壓未達標,應考慮在醫(yī)生指導下啟動藥物治療,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
確診后應定期監(jiān)測血壓變化,建議每周測量2-3次并做好記錄。每3個月評估一次心血管風險因素控制情況。初次診斷的患者建議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電圖等基本檢查,必要時完善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等評估靶器官損害程度。
高血壓患者日常應注意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鈉鹽攝入不超過5克,增加富含鉀的蔬菜水果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血壓驟升。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學會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緩解壓力。戒煙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攝入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引起血壓波動。定期監(jiān)測血壓并記錄,復診時向醫(yī)生提供完整的血壓監(jiān)測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