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醫(yī)以調理氣血陰陽、改善臟腑功能為核心,常用中藥、針灸、飲食調理等方法協(xié)同干預。關鍵措施包括服用益氣養(yǎng)陰類中藥、針灸刺激胰俞穴等穴位、搭配藥膳食療控制血糖。
1中藥調理
中醫(yī)將糖尿病歸為“消渴癥”,辨證分型施治。氣陰兩虛型常用生脈散加減,含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藥材;陰虛燥熱型選用玉女煎,含石膏、知母、牛膝;陰陽兩虛型用金匱腎氣丸,含附子、肉桂、熟地黃。中藥煎劑需連續(xù)服用2-3個月,配合血糖監(jiān)測調整劑量。
2針灸
體針選取胰俞穴(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脾俞穴配合足三里,每周3次捻轉補法刺激。耳針取內分泌、胰腺點埋豆按壓,每日餐前按壓5分鐘。艾灸關元、氣海穴可改善多尿癥狀,隔姜灸每次15分鐘,注意防止燙傷。
3藥膳食療
推薦黃芪山藥粥:黃芪30克煎汁與山藥50克、粳米100克同煮,適合多飲多食者。苦瓜炒木耳取苦瓜200克切片焯水,配黑木耳20克清炒,含類胰島素物質。枸杞桑葚茶用枸杞15克、桑葚10克沸水沖泡,改善肝腎陰虛型口渴。
中醫(yī)治療需持續(xù)3個月以上顯效,期間每兩周復查血糖。嚴重高血糖或出現(xiàn)酮癥酸中毒需立即轉西醫(yī)處理,不可單純依賴中醫(yī)。日常需保持運動,八段錦、太極拳等柔緩運動更適合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