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即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一個月內,受到各種損傷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腦細胞受損,從而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智力障礙、運動共濟失調、運動和感覺障礙。該病主要表現在發(fā)育遲緩、自主運動減少、肌張力異常及反射異常等四個方面。腦癱康復訓練目標就是恢復患兒的功能(頭部控制、翻身、坐、爬、站立、蹲起、行走、過障礙物如上下臺階等八大功能),這就需要全方位的康復治療,建立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那么腦癱康復訓練目標是什么?
腦癱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恢復患兒的功能(頭部控制、翻身、坐、爬、站立、蹲起、行走、過障礙物如上下臺階等八大功能),這就需要全方位的康復治療,建立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我們主要得想辦法恢復腦癱患兒的平衡能力、協(xié)調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先恢復靜態(tài)下的這四個力,然后再恢復動態(tài)下的這四個力。比如,痙攣型腦癱主要是平衡能力差,手足徐動型和混合型腦癱主要是控制能力差,在對他們進行康復治療時就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平衡能力及手足徐動型、混合型腦癱的控制能力。
一般來說,只要患兒的坐位平衡與控制能力恢復的比較好的話都能獨立行走(會坐的小孩一般都會走路)。因為具備功能越多,恢復越快,最后康復越理想,一個正常小孩不會坐也不會走路,所以腦癱患兒坐位是關鍵的一個功能,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患兒的坐位情況。如果在家庭訓練一定要按八大功能來訓練,八大功能是按照正常小孩的發(fā)育規(guī)律排列的,所以一定要按照順序來訓練,練好一個在訓練下一個功能,一定不要操之過急,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循序漸進。要從系統(tǒng)發(fā)育階段向個體發(fā)育階段過渡,這個這渡需要一定的時間。患兒訓練恢復是有一定順序的,先上后下、先粗大動作后精細動作,先整體后局部。上肢恢復有4個指標:1、對指;2、對掌;3、并掌;4、輪替。下肢4個指標:1、步距;2、步數;3、步寬;4、步態(tài)。如患兒上下肢都能達到這4個指標,說明患兒已經恢復到接近正常了。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777次瀏覽 2023-09-06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73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0次瀏覽 2025-05-19
3307次瀏覽 2024-10-30
3167次瀏覽 2024-12-08
3396次瀏覽 2024-12-09
3308次瀏覽 2025-01-05
3290次瀏覽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