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醫(yī)看病是“望、聞、問、切”,那么骨折望診,醫(yī)生看到的是什么呢?對骨折診斷又有什么幫助呢?
對于中醫(yī)來說,當醫(yī)生一見到患者,即是望診的開始,望診可檢查如下內容:
1.年齡:可以想到與此有關的多發(fā)病,如小兒的青枝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老年人骨脆弱,跌倒后每有骨折,股骨頸、粗隆間、橈骨遠端骨折等多見。
2.姿態(tài)和行動:可初步了解傷的部位和病勢輕重。如果是自己不能活動,動則需人搬抬者,往往有骨或大關節(jié)損傷或病勢較重;動作靈便者,病勢輕;不能坐、立、走者,傷在腰以下。
3.面色與表情:初步判斷傷的輕重。神色如常,表情自若者,一般無骨傷,或為陳舊損傷,或為較小骨折,若神識恍惚,面色蒼白,表情淡漠或煩躁不安,額部冷汗,或氣急喘促者,為傷勢重,每見于較重之骨折,須防休克發(fā)生。
4.望畸形:觀察肢體標志線或標志點的異常改變,判斷有無畸形,如突起、凹陷、成角、彎曲、傾斜、旋轉、長短、粗細等。畸形的存在往往標志有骨折或大關節(jié)損傷。某些特征性畸形可對診斷有決定意義,如橈骨遠端骨折的“餐叉”畸形,長骨干骨折的成角畸形,股骨轉子問骨折的下肢外旋畸形等。
5.望局部形色:觀察有無腫脹,腫脹的范圍、程度,有無水泡,有無瘀斑,皮色是否發(fā)紅,傷肢遠端有無紫紺。腫脹較重、瘀斑、起水泡往往是骨折的象征。皮色發(fā)紅是已化熱,有紫紺或紫黑是肢端血運受阻,可見于骨折伴血管損傷。
6.望傷口:若局部有傷口,須觀察傷口的大小、深淺,是否清潔,邊緣是否整齊,傷口顏色,出血狀況等。傷口出血色紫暗而浮有油珠者,為開放性骨折特征之一。觀察是否有骨折端外露。傷口出血鮮紅,噴射樣,為動脈損傷。傷口若有膿液為.已感染。若傷口周邊紫黑,殊臭,有氣逆出者,可能為特殊感染(氣性壞疽),對小而深污染重的傷口,應特別提高警惕。
7.其他:望瞳孔變化、舌苔舌質、肢端活動情況等。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614次瀏覽 2023-07-26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310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0次瀏覽 2025-05-04
3042次瀏覽 2024-12-09
3214次瀏覽 2025-01-15
2934次瀏覽 2025-02-01
3044次瀏覽 2024-11-18
3059次瀏覽 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