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簡稱MRI,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傷、多平面成像檢查方法,它利用人體組織的磁特點,經(jīng)過一系列的計算機磁信息的處理所得到的圖像,頸椎病核磁共振檢查就是根據(jù)這種方法對頸椎病的檢查。
與X線及CT技術完全不同,在核磁共振成像片上,含水成分大的組織結構亮度高,而含水成分少的組織則亮度較低,如骨結構,其含水成分是人體中較低的,故其亮度也較低,一般呈黑色,而脂肪含水分高其亮度也相應為高,一般呈白色。
血管中的血液具有流動性,其磁場信息往往不能被吸收或吸收很少,故其亮度也較低,呈黑色,醫(yī)學上稱之為“流空效應”。MRI在脊椎疾病的診斷方面占有明確的優(yōu)勢,其分辨力強,能區(qū)別出小于0.5毫米的病變。通過多平面的觀察,大概可以對病變區(qū)形成一個立體的印象,為臨床治療,特別為外科醫(yī)學的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些頸椎病患者去醫(yī)院就診時,有的醫(yī)生說:您可能得了頸椎病,需要做個頸部核磁共振檢查。由于核磁共振檢查價格比較貴,因此有的患者比較猶豫,常常問:都診斷是頸椎病了,還需要做頸部核磁共振檢查嗎?能不能不做?我已經(jīng)做了頸部X 線平片檢查,還需要做頸部核磁共振檢查嗎?做核磁共振檢查到底有什么用?等等。
其實,對有些頸椎病患者來說,做一個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必須的,頸部核磁共振檢查具有其他檢查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與其他檢查相比,它具有下列優(yōu)勢:
(1)明確病情:頸部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楚地顯示頸椎的理曲度變化、頸部椎間盤結構,突出的椎間盤部位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評估病情并決定是進行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判斷是否能進行牽引治療等。
(2)鑒別診斷:診斷一種疾病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如果僅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進行診斷,容易導致誤診,延誤病情,導致不必要的后果。頸部核磁共振檢查不但可以明確病情,而且還可以排除其他容易與頸椎病相混淆的疾病,比如:脊髓空洞癥等。
因此,對于有些頸椎病患者而言,尤其是臨床檢查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定位體征的頸椎病患者,進行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必須的,而且要盡早進行,有時需多次檢查,以便及時明確診斷,及時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676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669次瀏覽 2023-08-1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0次瀏覽 2025-06-25
3703次瀏覽 2025-02-03
3771次瀏覽 2025-02-21
3806次瀏覽 2024-12-29
3723次瀏覽 2025-01-15
3845次瀏覽 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