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輪狀病毒會引起小兒腸炎,主要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對象是嬰幼兒,即出生后6個月~2歲左右的幼兒,這個階段的嬰幼兒最容易感染。90%的幼兒,會在2歲前感染。嬰幼兒本身免疫能力就差,一旦患有疾病,著實讓寶媽著急。下面就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相關知識。
輪狀病毒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fā)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fā)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痛。
病因:輪狀病毒屬于呼腸病毒科,Vp1~Vp7及五個非結構蛋白(NSPI~4)。單層外殼的顆粒是不完整病毒,沒有傳染性。根據衣殼蛋白組特異性抗原Vp6不同,可分為七個血清型(A~G)。兒童感染多為A型所致。而B和C型則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為動物感染的病原體。非A組輪狀病毒亦稱為不典型輪狀病毒或副輪狀病毒,感染可見于人、豬、牛、羊、雞等。
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能否致病取決于感染病毒的數量,入侵病毒量多,有助于病毒侵入。機體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導致該病的發(fā)生,機體腸上皮刷狀緣的乳糖酶(為輪狀病毒受體)含量較多時,如在嬰兒時期,則容易感染輪狀病毒。隨年齡增長,此酶量減少,易感性下降。各種原因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有助于輪狀病毒侵入,誘發(fā)疾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2~3天。起病急,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過20次/天。多數伴有發(fā)熱,體溫在37.9℃~39.5℃。30%~50%病兒早期出現呼吸道癥狀。成人感染者發(fā)熱及呼吸道癥狀較兒童少。其他伴發(fā)癥狀有腹脹、腹鳴、腹痛和惡心、嘔吐等。成人輪狀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頭暈、頭痛等癥狀。腹瀉重者可發(fā)生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體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的癥狀較重。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程較短,一般3~5天,多數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發(fā)生慢性癥狀性腹瀉。
并發(fā)癥:少數并發(fā)腸套疊、胃腸出血、過敏性紫癜、Reye綜合征、腦炎、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為病情輕,病程短,呈自限性,一般可在門診接受治療。以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等對癥治療為主。對于腹瀉者,可口服補液鹽溶液配方糾正和防止脫水。抗生素治療無效。
73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777次瀏覽 2023-09-0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0次瀏覽 2025-05-16
3161次瀏覽 2025-02-13
3332次瀏覽 2025-01-13
3164次瀏覽 2024-12-27
3151次瀏覽 2024-12-01
3059次瀏覽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