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是將放射性同位素125碘吸附在銀棒上外裹鈦金屬殼制成直徑為0.8mm長度為4.5mm的鈦金屬微粒(稱粒子),其主要釋放X及r射線,射線能量為27~35kev,半衰期59.6天,組織穿透能力1.7cm。屬封閉式微型放射源。
將125碘粒子(125I)植入腫瘤內(nèi),可持續(xù)有效地殺滅腫瘤細(xì)胞;由于粒子釋放的伽瑪射線的劑量高,通過晝夜不斷的釋放射線來殺滅腫瘤細(xì)胞;又因為它的能量較低,射程很短,腫瘤周邊劑量能象刀切一樣陡然下降,不會對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器官造成傷害,非常安全。因此,有人稱這種治療方法為“體內(nèi)伽瑪?shù)丁保址Q粒子刀。因其初始劑量低,故屏蔽相對較容易,對醫(yī)務(wù)人員及患者周圍人無損傷,對環(huán)境無影響,是目前近距離治療中晚期腫瘤的有效方法。
粒子植入是指在超聲、CT及計算機(jī)三維立體定向計劃系統(tǒng)精確指導(dǎo)下將125I粒子通過手術(shù)或采用特殊防輻射植入器,一次性永久植入腫瘤組織或植于手術(shù)切除腫瘤的殘存癌床內(nèi),因是在手術(shù)直視或B超引導(dǎo)下操作,并且可根據(jù)腫瘤或殘存癌床的大小來確定輻射劑量和放射性粒子的植入數(shù)量,因此放射源的定位相當(dāng)精確,具有安全、有效、靈活和個性化等特點。為了使治療部位獲得理想的治療劑量,具體治療時必須根據(jù)放射源的種類、活度及劑量分布特點,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列這些放射源。粒子植入是近距離放射治療的技術(shù)之一。近距離放射治療是指將放射源置于腫瘤組織間或腫瘤表面的照射治療。其內(nèi)容包括腔內(nèi)照射、管內(nèi)照射、組織間照射、表面貼敷照射。
粒子植入可以分為暫時性插植和永久性插植兩種。目前用于植入的粒子主要有碘和鈀兩種同位素,即125I和103Pd。這兩種同位素的能量較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小,半衰期分別是59.6天和17天。103Pd半衰期短,劑量率高,更適合于治療生長分裂較快的腫瘤,而125I則適用于生長緩慢、惡性程度稍低的腫瘤。
4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5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624次瀏覽 2023-07-26
4次瀏覽 2025-05-22
645次瀏覽 2023-08-15
4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1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5次瀏覽 2025-05-22
4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2次瀏覽 2025-05-22
3次瀏覽 2025-05-22
3289次瀏覽 2025-01-27
3427次瀏覽 2025-01-02
3392次瀏覽 2024-12-24
3533次瀏覽 2024-12-23
3307次瀏覽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