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走路是不可替代的活動,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路面不平,有臺階等障礙時,崴腳就更容易發(fā)生,隨著科普知識的普及,大家普遍都認為傷后需要立即冷敷,但如何正確處理遠不止冷敷這么簡單。
立即停止活動,仔細觀察傷情。崴腳后第一需要是立即停止一切活動,查看踝部的情況,如果足踝還能活動,周圍也沒有明顯腫脹,屬于輕度扭傷,可以自行處理,先局部冷敷。如果當時足踝腫脹并不明顯,只有輕微瘀傷,隔天開始明顯腫脹、疼痛,甚至站立困難,就說明存在韌帶損傷,不排除撕脫骨折可能,屬于中度損傷了,應(yīng)該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選擇是否就醫(yī)檢查。如果扭傷后足踝立即腫脹起來,而且無法自由活動,感覺關(guān)節(jié)明顯松動,很可能韌帶損傷的較為嚴重,并有可能存在骨折或脫位,需要盡快到醫(yī)院檢查處理。
沒有骨折脫位,重視韌帶損傷。當崴腳后局部腫脹較重時,一般人很容易想到要去醫(yī)院檢查拍片,可拍片后一旦沒有骨折,甚至不再找醫(yī)生閱片就自行離開,認為只要沒有骨折,就萬事大吉,這是非常錯誤的。只要有韌帶的損傷,要根據(jù)韌帶損傷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必要時還要石膏固定,韌帶損傷的愈合也有時間要求,輕者3-4周,重者要到6周,否則后期會因為韌帶愈合不好,韌帶的張力不夠而出現(xiàn)踝關(guān)節(jié)的不穩(wěn),發(fā)生持續(xù)的踝關(guān)節(jié)疼痛。
先冷敷后熱敷,固定后期康復。崴腳后首先冷敷,在受傷的頭24-48小時,要迅速將腳及踝部浸泡在冷水里,或者是用毛巾包著冰塊,敷在腫脹的部位,每次約30分鐘,間隔3-4小時一次。起到減輕疼痛,促進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再熱敷,當48小時過后,就要改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腳,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紅外線等熱療儀器。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讓腫脹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順暢,促進組織滲出液的吸收,從而加快炎癥逐漸消退。固定制動,扭傷后不宜再使用傷腳行走,甚至是著地也要注意不能太早。當只是輕度扭傷時可以用張力繃帶將受傷部位包扎起來,同時注意休息,必須要下地時,也應(yīng)用腳后跟著地。假如傷情嚴重,甚至有骨折,就必須到醫(yī)院用石膏固定,最大程度地限定腳部的活動,這樣才能盡早幫助骨折部位的愈合,一般固定時間在4-6周。適當康復鍛煉,當去除了繃帶或石膏之后,可以按照強度遞增的原則給自己制定一個康復訓練的計劃,比如可以屈伸足背,這是在鍛煉踝關(guān)節(jié)的活動能力,不可練的太狠,不可練得幅度太大,要循序漸進,這時的腫脹和疼痛是恢復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可以加用中藥泡足和局部按摩來治療。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256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613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0次瀏覽 2025-04-28
3020次瀏覽 2024-12-17
2962次瀏覽 2024-12-14
2885次瀏覽 2024-11-06
2981次瀏覽 2024-11-17
2950次瀏覽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