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炎性假瘤
肝臟炎性假瘤是一種由慢性炎癥刺激引發(fā)的肝臟良性占位性病變,病理特征為纖維組織增生伴炎性細胞浸潤,臨床易與肝癌混淆。
肝臟炎性假瘤可能與膽道感染、寄生蟲感染、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部分患者存在肝膽系統(tǒng)手術史或外傷史,局部炎癥反復刺激導致纖維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瘤樣病變。病理檢查可見病灶內(nèi)大量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周圍肝組織呈慢性炎癥改變。
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右上腹隱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約三成病例無自覺癥狀。部分患者伴隨低熱、體重下降等全身反應,體格檢查可觸及質硬包塊。實驗室檢查常見堿性磷酸酶輕度升高,甲胎蛋白多為陰性,這與肝癌具有重要鑒別意義。
超聲檢查多顯示邊界不清的低回聲團塊,CT平掃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灶,增強掃描可見延遲強化。MRI的T2加權像顯示特征性高信號,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為漸進式填充,這些特征有助于與肝血管瘤、肝癌等疾病鑒別。
確診需結合穿刺活檢病理檢查,可見纖維母細胞增生及慢性炎性細胞浸潤,無惡性腫瘤細胞特征。臨床需排除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等基礎肝病,腫瘤標志物檢測陰性支持診斷。部分病例需要腹腔鏡探查獲取組織標本。
無癥狀小病灶可定期隨訪觀察,對于持續(xù)增大或壓迫膽管的病變,可考慮手術切除。糖皮質激素治療對部分免疫相關型有效,合并感染時需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注射液。術后復發(fā)概率低,預后良好。
確診肝臟炎性假瘤后應每3-6個月復查超聲,避免飲酒及肝毒性藥物。日常保持低脂高蛋白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注意觀察腹痛、黃疸等異常癥狀。出現(xiàn)病灶增大或新發(fā)癥狀需及時就診,必要時進行多學科會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