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薦:“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yīng)在出生后24 小時內(nèi)盡早(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時內(nèi))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劑量應(yīng)≥100 國際單位(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微克重組酵母或20微克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肝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 h內(nèi)先注射1針HBIG,1個月后再注射第2針HBIG,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 微克重組酵母或20微克 CHO乙肝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也就是說乙肝病毒感染的母親所生子女除了和其他孩子一樣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外,還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這是為什么呢?
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母親生育的過程中,胎兒因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或因子宮收縮病毒滲漏過胎盤經(jīng)臍帶血進入胎兒的體內(nèi)。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制做現(xiàn)成的乙肝抗體,可以“中和”并清除污染到嬰兒體內(nèi)的病毒。
因此要在新生兒出生后盡早注射。因為一旦病毒感染了肝細胞,并在肝細胞內(nèi)“扎根”并“復制”時,乙肝免疫球蛋白就起不了作用了。但是,乙肝疫苗也和乙肝病毒一樣可以被乙肝抗體“中和”掉,兩者一起注射可相互減弱免疫效果。
如果同時注射,應(yīng)選擇不同的注射部位(對側(cè));也可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接種乙肝疫苗,兩者間隔2~6小時以上,甚至延遲到出生1個月后再接種第1針乙肝疫苗的,但因為容易漏種而不被推薦。
70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5-14
81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0次瀏覽 2025-05-14
3146次瀏覽 2025-02-14
3255次瀏覽 2024-11-07
3203次瀏覽 2025-02-27
3085次瀏覽 2025-02-01
3110次瀏覽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