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感冒與風寒感冒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病因、癥狀及治療方式上。氣虛感冒多因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所致,常見于體弱人群;風寒感冒則由外感風寒邪氣引起,多發(fā)于季節(jié)交替時。
1、病因差異:
氣虛感冒源于肺脾氣虛,機體防御功能下降,易受外邪侵襲;風寒感冒因氣候驟變或受涼導致風寒束表,毛孔閉塞而發(fā)病。前者具有反復發(fā)作特點,后者多為急性起病。
2、典型癥狀:
氣虛感冒表現(xiàn)為低熱纏綿、自汗惡風、氣短乏力,咳嗽聲低痰稀;風寒感冒可見明顯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質稀。兩者舌苔均白但脈象不同,氣虛者脈弱,風寒者脈浮緊。
3、病程特點:
氣虛感冒病程較長且易遷延,癥狀雖輕但恢復緩慢;風寒感冒起病急驟,若及時干預5-7天可愈。前者常見午后癥狀加重,后者晨起不適感顯著。
4、治療原則:
氣虛感冒需益氣解表,常用玉屏風散合參蘇飲;風寒感冒當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為代表方。前者需配合黃芪、黨參等補氣藥,后者側重生姜、桂枝等發(fā)散風寒之品。
5、調護要點:
氣虛感冒患者應避免過勞,適度練習八段錦增強正氣;風寒感冒需注意保暖,飲用蔥白生姜紅糖水發(fā)汗。兩者均需避風靜養(yǎng),但氣虛者忌大汗傷陽,風寒者忌過早服用寒涼藥物。
日常調養(yǎng)方面,氣虛體質者可長期食用山藥粥、黃芪燉雞等健脾益氣的膳食,冬季用艾葉泡腳提升衛(wèi)陽之氣;風寒感冒愈后需注意頸部背部防風,適當進行快走等微汗運動促進陽氣生發(fā)。兩類感冒發(fā)作期均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生冷油膩飲食,若出現(xiàn)高熱不退或胸悶心悸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