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腸炎的種類有很多種,細菌性腸炎是發(fā)病率比較高的一種,不同種類腸炎的病因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無論是哪種腸炎,都需要去除病因,對癥治療,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細菌性腸炎的病因是什么。
細菌性腸炎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致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腸粘膜上皮細胞,使細菌能在腸壁生長繁殖,成為致病的先決條件。細菌性腸炎的病原菌可分產腸毒素性和侵襲性兩大類。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腸炎,有不同的發(fā)病機理和臨床表現。
病理病因
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如霍亂,發(fā)病機理是致病菌粘附而不侵入腸粘膜,在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腸毒素,和小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膜受體結合,激活細胞膜上的腺苷酸環(huán)化酶,在該酶的催化下,使細胞內的三磷酸腺苷轉化成環(huán)磷酸腺苷。當細胞內環(huán)磷酸腺苷的水平升高時,通過一系列的酶反應,使小腸粘膜大量分泌水和電解質,潴留在腸腔內引起水瀉,稱為“分泌性腹瀉”。
此類病人除小腸粘膜上皮細胞有分泌亢進外,腸道的病理改變往往沒有或者很輕。病原體主要感染小腸,因此基本臨床表現是腹瀉次數較多,為大量水樣便,無膿血,一般無腹痛,無里急后重感,常伴有嘔吐,容易發(fā)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大便鏡檢常無紅、白細胞或極少。
侵襲性細菌性腸炎:如細菌性痢疾,致病菌粘附并侵入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引起明顯的炎癥。不同的病原菌侵犯腸的部位不同,有的侵犯小腸為主,有的侵犯結腸為主,有的引起小腸和結腸炎癥。此類腸炎的基本臨床表現是:全身毒血癥明顯,有高熱,重癥病人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
大便可呈粘液膿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顯,呈陣發(fā)性絞痛。若病變侵及下部結腸特別是直腸,可出現里急后重感。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彌漫性炎癥及潰瘍。若僅侵襲小腸或上部結腸,則大便含水量較多,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鏡檢有多數白細胞,尤其是下部結腸炎時更為明顯。
為了預防細菌性腸炎的發(fā)生,建議人們要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fā)動群眾消滅蒼蠅。并且要加強衛(wèi)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引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 ? ? ?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86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631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05-21
0次瀏覽 2025-05-21
3204次瀏覽 2025-02-19
3264次瀏覽 2024-12-27
3251次瀏覽 2024-12-29
3407次瀏覽 2024-12-14
3165次瀏覽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