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因椎間盤變性、突出,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退變而造成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被刺激受壓引起的頭痛、眩暈、頸部肩部以及上肢部疼痛麻木或者胸痛,甚至下肢發(fā)生痙攣性癱瘓等等的一種病變。
根據(jù)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可分為七型: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他型(主要為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好發(fā)于40歲以上者,或者從事長期低頭工作或者頸肩部不對稱負重者,勞累、損傷、受寒是常見誘發(fā)因素。隨著現(xiàn)代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人們體力活動日漸減少、腦力勞動逐步增加,長期保持不良的坐姿及低頭姿勢,頸椎病的發(fā)病年輕化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有報道稱30歲以下的頸椎病患者已經占到了總患者數(shù)的11。1%左右。
因此預防以及控制是關鍵,作為頸椎病初期的頸型,就更有治療的必要。
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頸椎病屬于“痹證”范疇,近代名家朱春霆認為頸椎病多數(shù)是因為頸部肌肉過度勞累,逐步形成頸肌慢性勞損,正所謂氣血凝滯,阻塞經絡,不通則痛。另一致病因素便是外感風寒濕,致使氣血不和,進而出現(xiàn)頸肩上肢的疼痛或者麻木。頸型頸椎病屬于頸椎病中的輕癥,氣血凝滯、筋脈阻塞均不嚴重,正是治療的最佳時期。《醫(yī)宗金鑒》有云“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雍聚,以散郁結之腫,其患可愈。”可見及早治療頸型頸椎病,完全是可以痊愈的。
根據(jù)對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我認為改善甚至治愈頸型頸椎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走:
調整姿勢: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調整睡眠姿勢;
勞逸結合:針對長期低頭的情況,養(yǎng)成有意識的抬頭并活動頸部的習慣;
注意運動:定期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放松身體,但也要注意運動姿勢,也不可過激,引起運動損傷;
調節(jié)情緒:根據(jù)自身愛好,聽些和緩的音樂,放松心情;
及時就診:一旦出現(xiàn)頸肩部不適,及時就診,作為醫(yī)者,確診頸椎病后,首先通過針灸放松局部肌肉,緩解無菌性炎癥,其次若有必要根據(jù)手下摸骨情況或者X線片調整骨關節(jié),將不穩(wěn)甚至錯位的椎體回捺歸正,最后再次放松局部,同時按壓局部穴位,疏經活絡。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590次瀏覽 2024-01-05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645次瀏覽 2023-08-15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0次瀏覽 2025-05-18
3320次瀏覽 2024-11-25
3410次瀏覽 2024-12-23
3151次瀏覽 2024-12-09
3190次瀏覽 2025-02-26
3346次瀏覽 2024-12-22